1930年,年仅22岁的潘兰珍与一位名为“李先生”的男子相识,二人一见如故,迅速同居。两年后的某一天,那个“李先生”突然人间蒸发,消失得无影无踪。与此同时,报纸上突然刊登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——陈独秀被捕了。潘兰珍这才恍然大悟,明白了背后隐藏的真相。
原来,这位所谓的“李先生”就是赫赫有名的陈独秀。几个月前,由于被通缉,他不得不四处藏匿,隐藏身份,生怕连累无辜。即便他与潘兰珍有着深厚的感情,为了避免给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,他也只能选择远离她。
潘兰珍出身贫寒,来自乡村,虽然文化程度不高,但她依然尊称陈独秀为“先生”。每天夜晚,她总能见到陈独秀在灯下伏案疾书,直至深夜。而次日清晨,他又匆匆外出。潘兰珍对此并不多问,因为她满足于他能回到自己身边,陪伴她度过每个平凡的夜晚。
两人同住了两年,然而,潘兰珍始终没有怀孕。于是,她与陈独秀商量,决定领养一个女孩。她将孩子送回家乡,然而,回到邻里后,却听闻陈独秀已经数日未归。心中疑虑重重的潘兰珍急忙走访街头巷尾,询问他的消息。忽然,一个小孩举着报纸出现在她面前。她觉得报纸上某个面孔有些熟悉,于是便买下了那份报纸。
展开剩余71%打开报纸后,她的目光定格在陈独秀的照片上,那一刻,她终于明白了眼前这位“李先生”的真正身份。原来,这个藏匿已久的人,正是她心中那个她一直称为“先生”的男人。
然而,潘兰珍并不在意陈独秀的名字有多么响亮。她的心中只牵挂着一个问题:陈独秀现在怎么样了?他是否安好?是否有足够的照料?报纸上只是提到他被捕,却没有具体写他被关押的地点。潘兰珍立刻开始四处打听,最终得知他已被押送至南京。
潘兰珍安排好养女寄居亲戚家后,带上自己仅剩的盘缠和行李,便踏上了去南京的旅途。幸运的是,几天后,她终于找到了陈独秀被关押的地方。她亲自下厨做了陈独秀最喜欢吃的菜,带上几件干净衣物,急匆匆赶去监狱探望。
在监狱门口,潘兰珍偷偷塞了一些钱给守卫,恳求他们让她见见陈独秀。守卫见她身穿朴素的妇女衣裳,带着的食物也没什么特别之处,便允许她进入。她终于见到了陈独秀,面对他时,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——既是深深的愧疚,也有不忍的心疼。
陈独秀见到她时,连忙劝她不要为自己冒险。他已年过半百,眼下连自己都难保,劝潘兰珍早些找个好人家嫁了,免得再为他受苦。然而,潘兰珍已经决定了,无论是否有名分、是否有婚礼,她都会始终不离不弃。她的心意坚定,无法动摇。
于是,潘兰珍在监狱附近租了一间小屋,日常照顾陈独秀。她靠做些缝补活计为生,也以此改善陈独秀的伙食。五年的时间,潘兰珍坚守在监狱附近,日子虽苦,却无怨无悔。她只要知道陈独秀还活着,能够在他身边陪伴着,就已心满意足。
最终,陈独秀出狱后带着潘兰珍一起去了四川。时光流逝,陈独秀提出要将母亲接来同住,潘兰珍没有反对,反而像对待陈独秀一样,热情地接待了他的母亲。可是人多了,生活的负担也随之加重,最困难的时刻,米缸几乎空了。为了维持生计,潘兰珍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首饰去换钱。
尽管生活贫困,潘兰珍从未有过后悔。家务事几乎都由她一手承担,而她细心的照料,使得陈独秀在晚年得到了难得的宽慰。陈独秀手被冻伤,潘兰珍为他熬炭取暖;他被蚊虫叮咬,她则想方设法去驱赶。尽管困境重重,但潘兰珍依然不离不弃,一直守护在他身旁。
几年后,陈独秀去世,潘兰珍亲自筹办了他的葬礼。她始终牢记陈独秀生前的嘱托——那2万元的稿费,陈独秀坚决拒绝修改书名,即使饿死,也不愿拿手稿换取钱财。潘兰珍没有利用陈独秀的名气谋取任何利益,也没有将他的遗物变卖。她明白陈独秀坚守的底线与尊严,是任何人都不容触碰的。
潘兰珍的遭遇让陈独秀心生怜悯,年轻时她因种种不幸,经历了许多磨难,直到遇见陈独秀,才找到了生命的意义。可惜的是,由于潘兰珍不是陈独秀的第一任妻子,按照当时的传统,她不能与他安葬在一起。但幸运的是,潘兰珍陪伴了陈独秀度过人生最重要的岁月,她为他守候,他也一直在心里惦记她。这种深情与坚守,也许是对彼此最美好的馈赠。
发布于:天津市